2014-06-02

【幽光隱現】1 《不自由女神的自由》

來自強調自由精神的法國,
用輪船千里迢迢運送女神抵達美國,
1886年她站上紐約港自由島基座後就沒下來過。
儘管本尊如此不自由,
但具有象徵意義的女神分身卻無所不在!
本尊具有靈光,
因獨一無二,所以賦予仰俯必備的震懾;
分身的身段靈巧,
則轉化數量無上限圖騰,提供個人化無窮盡期盼想望。




2014-03-07

瞬間老去,在一個美好的日夢裡

話說漢朝趙曄寫下《吳越春秋》,
描述了「伍子胥準備逃亡到吳國,
因眼看:前過不了邊界重兵關卡,後又有紅眼追殺人馬,
在昭關一夜急白了頭」瞬間變老的情節。
聽起來,似乎戲劇化到不可思議的程度,
難怪金庸小說《神鵰俠侶》、周星馳電影《食神》也巧妙運用增添可看性。

慢慢變老,本來就天經地義,但如果瞬間變老,會是如何令人心驚?

我是說真的「瞬間」,不是形容詞,沒有川劇變臉的轉身過場,
我竟然拍到了不可思議的年華老去,預見了六歲女童多年後的龍鐘老態。





最近,受南投毓繡美術館籌備處邀請,兩度到草屯平林(美術館預定地,
2015年開幕)進行「巷弄美學」相關主題的攝影創作。
遊走社區和平林國小之間,幾次與三位具堂兄弟、兄妹關係的小朋友相遇,
培養出某種熟識程度的友誼。

一回,在《一個美好的日夢》(邱君婷作品)這區拍攝,
正好又碰到他們,於是隨興商請原地跳躍配合拍照,
依我的口令123,情義相挺的孩子不厭其煩地此起彼落。

當時,我並沒發現照片有何異樣,
還稍稍嫌了他們動作的不一致。
返家在電腦上整理照片時,
突然看到這「瞬間」,
我真的嚇呆了!

地心引力 + 重量+速度,
為童顏上了老妝,
在一個美好的午后日夢!

幸好,她也瞬間返老還童了!

2014-02-20

【法國生活紀事1】在路上

    怎麼也沒想到,2013暑假,竟完成一趟法蘭西夢幻之旅。

    雖稱之為「夢幻」,但旅程安排既無高檔豪華食宿,亦非險峻崎嶇的探險挑戰,而是包含了:一、老婆的法國廚藝學習夢;二、兒子的迪士尼卡通夢;三、我的攝影技藝精進夢;最不可思議的是第四、整整兩個月之壯遊夢。

     為了省錢圓夢,毅然決然捨棄直飛巴黎的選項而借道上海,在浦東機場等待轉機的六個小時,反而好像賺到不用列管的時光。原本是匆忙旅人的過渡空間,卻讓我有機會端詳再三。個人不是建築專家,無意多做評論,況且當時並不了解這座機場的來龍去脈,但這建築的確會挑起按快門的慾望。



    1999年完工的浦東機場和即將前往的法國戴高樂機場(Aéroport Paris-Charles-de-Gaulle),同是出自法國建築大師 Paul Andreu之手,其實他根本就是全球各地許多國際機場的擔綱設計人,在網站上(www.paul-andreu.com)可瀏覽他涵蓋全球的豐功偉業。戴高樂機場高速公路旁有一令人側目的飛碟型高塔,也是他神來之筆設計的水塔。

    我一直找不到Andreu浦東設計理念的一手資料,不過據說大跨度的懸樑結構候機室,用挑高開闊氣勢,表現了大鵬展翅的意象。 如此大尺度空間,不用相機的360度全景功能,似乎無法我滿足一次看到底的慾望。全景功能打破傳統相機單點透視的限制,橫來豎往,悉聽尊便,創造出很不一般的視覺經驗。



      從金屬結構窗框向外眺望,來往頻繁的各式民航機,無非象徵著中國經濟的大起飛。坐在寬敞長條椅上,回想起1992年陪同父母到廣西掃墓的途中瑣事。那是我第一次搭機出國,當然也是首次搭乘大陸籍航空。飛行期間,按了服務鈴想要一杯溫開水,但一直沒有空服員出現。不知過了多久,直到我已忘記按鈴這回事兒,突然有人在耳邊喊話:先生,有什麼事?錯愕的我差點跌下座椅。



       相隔20年,大陸籍航空的進步真不可同日而語。從登機開始,怡人笑容、親切問候都不馬虎。若有什麼需要,一按鈴,立刻有人服務。視聽娛樂設備的內容也多元充分,我欲罷不能地一口氣看了四部電影。熄燈就寢期間,依然有足夠的空服人力不時在座椅間巡視。除此之外,最厲害的就是每人可攜帶2件各23公斤的行李(共46公斤),相較其他大部分航空公司,多了一倍以上重量。這對長時間旅程、喜愛買書購物、或負有運送物件任務的旅客,絕對會是最大的搭乘誘因。這福利,在我們拖著一大堆行李、從巴黎返台時感受最深。

       我覺得旅行的「目的地」並不真正存在,充其量只有「移動的可能方向」,而且隨時產生隨機超連結,目光或思緒就天馬行空的飛啊飛!
    總是在路上的我,這樣想!#

【法國生活紀事2】巴黎暖陽,請享用!

      七月初的台灣早讓蟬鳴和烈日襯得溫度和氣氛熱鬧烘烘,北緯49度的巴黎卻只有20上下。這兒不但四季分明,夏天賞味期也很短暫,如果到處見著忘情日光浴的巴黎人,也就可以理解他們緊抓夏日、珍視陽光的渴求心情。



        巴黎不大,公園卻不少,知名不知名的,幾步路,拐個彎,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一片藍天加綠地喘口氣。我帶著兒子到Denfert Rochereau廣場尋找他的床頭繪本《巴黎的獅子》主角之最終歸所,卻意外發現一處隱密安靜的小公園Square Clode-Nicolas-Ledoux。在Denfert Rochereau地鐵站出口左側,高過成人的綠圍籬阻絕馬路塵囂,推開可自動彈回的小柵欄出入門(就像信誼出版譯自法文版的「小太陽」動畫場景),用「別有洞天」來形容發現時的驚喜再合適不過了!

       這兒的座椅屬於求過於供的狀態,雖然長條椅最大限度可容納三、四人,但通常有一人先坐了,頂多會有第二人與其分坐世界的兩端,維持一個互不干擾的尷尬平衡,鮮少有不識相的第三人硬要闖進打破陌生的和諧,特別是年輕族群更不會。儘管僧多粥少,大家也樂得席草地而憩。我們先以草皮為前進基地,等待機會好轉進稍縱即逝的空位。



        時為觀光客、時為旅行者、時為短期居民的我,總會適時切換自己的行為模式。環顧四周,墨色太陽眼鏡後的雙眼,忙著打量紅男綠女們的各種姿態,相機則預調至”A”位置的光圈先決模式,準備以「若無其事」、「聲東擊西」、「家人掩護」等等快閃拍法隨時出擊。古有明訓: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果然,我發現並掌握一個又一個絕佳目標。

        不論或坐、或立、或躺,物我兩忘地沉浸在和煦光照中,幾乎是他們的共同情境。當然,窈窕淑女還是最容易讓人行注目禮,略施胭脂、清淨姣好的臉龐散發著巴黎女人自信的魅力。也許她不是巴黎人,甚至不是法國人,但此時此刻,她就是個身處巴黎的女人,擁有蘊積豐厚、無限魅力的在地加持。幸好距離夠遠,又有300mm的鏡頭來相助,快門聲不致於干擾她的雲端冥想。



       公園另一頭,自備情境音樂的先生,幾近弓箭步的雙腿以赤腳接引草皮地氣,雙手在背後提著暫時下班的夾角拖,下巴上揚45度角,整體活像監聽假想敵或外太空動靜的直立間諜天線。有個年輕人更率性地橫躺大地,解開單一襯衫的整排扣子,露出雖無胸腹肌但青春無敵的身軀和內褲褲頭,將至盡頭的香煙不離嘴,非智慧型手機的舊式貝殼機不離手,倒有幾分美國影星James Dean叛逆不羈的氣韻。



       與前幾位屬於漂浮出神狀態者相比,翻閱道盡地球瑣事雜誌的資深銀髮族,儘管似乎與塵世較有連結,但斜陽也勾勒出他該有的優雅。背景的法國人權聯盟(la Ligue française des droits de l'homme)紀念雕像,則以站立超過100年的輕鬆姿態,為整個公園的氣氛做了最洽當的總結------何等自在!#



2013-03-06

【眷光寸陰系列】6 我與過去的時空重逢

【我與過去的時空重逢】







上週去了一趟台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建築主體從交通不太方便的甘蔗田拔地而起,
四樓特展室正展出「落地成家--台灣眷村特展」。
規模沒有想像大,但提供了對眷村該有的基本認識。

由於展品多由「南瀛眷村文化館」提供,
提及的眷村也以永康一帶眷村為主,
其中「精忠二村」文物為數不少。
站在精忠二村眷戶名牌前看著500戶的近1000個名字,
突然懷疑起,我十幾歲時曾來過這個村子。

於是開始在茫茫「名」海中搜尋熟悉的人名,
竟然在283號找到「李中立」伯伯的名字。
李伯伯和家父是同鄉好友,
第一次返回廣西探親時還結伴同行,
好幾年前李伯伯已病逝,
精忠二村也從人間蒸發。

還好有「南瀛眷村文化館」金里長、顧志偉等志工的奔走付出,
這些真實的生活刻痕才未被抹平。

2013-03-02

【眷光寸陰系列】5 台北志雲新村

【台北志雲新村】
  2013.2.26


往圓山捷運站1號出口的台北燈會人潮正濃,
我走向明顯清淡的2號出口,
穿越庫倫街即抵達志雲新村大門。

不過,時序行至今日,
大門已不是大門,
村名水泥柱早在花博期間就先被摧毀了,
如今只是二度易容,
統一規格的綠色鐵圍籬阻斷去路。

門縫裡,友人老家門前九重葛依然艷紅,
編號197的路燈柱依然矗立。
原本設立巡邏箱的該是憲兵隊,
曾幾何時置換成市警局大同分局,
物換星也移。







2013-02-26

【眷光寸陰系列】4 眷村門牌的主人


眷村門牌的主人

近年拍攝眷村時,興起要保存某些實體物件的念頭,最有代表性、也輕便的門牌就成為收集目標之一。

收集只是暫時,希望有一天這些門牌可以回到主人身邊。因為我相信,當年眷村拆遷時家事如麻、心煩事一堆,壓根沒想到要留下門牌作為紀念,我只是因緣際會,幫他們保存一段時間。

母校楊梅四維國小50週年校慶時,我擺了個「分享生命記憶 眷村門牌找主人」的攤位,希望讓這些門牌找到回家的路。

沒想到,第一面找到家的門牌,竟是我小學同學花井田的「四維新村208號」。我很開心,因為看到主人很感動,一種失而復得的珍惜

2012-12-28

《搭上306公車,尋找眷村最好的時光》

   回顧往事,
    2006.8我為台北畫刊寫了一篇
《搭上306公車,尋找眷村最好的時光》,
記錄了台北市憲光六村搬遷前的樣貌與故事,
轉眼竟過了六年多!
不知人與村子是否別來無恙?

   村子旁的第一銀行是從前「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位置。
多年前北市府欲將委員會建築指定為文化資產,
但在指定前夕,
被短視近利的財產管理單位匆匆拆除。

   感謝友人宋祖慈當時的轉介,
我才有機會在台北畫刊發表眷村文章,
而憲光六村的初步線索,
則來自國防部史政編譯室郭冠麟兄的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