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照片放大觀看)
click photo to enlarge
1992年,個人首航的巴黎行,
偶遇來自越南的華僑楊大哥。
我是滿懷浪漫想像追尋藝術之都,
楊大哥則是在家人分散世界各地的無奈心情下,
得到殖民帝國難民政策的安置。
我們不過是街頭上的萍水相逢,
與人合夥經營越南餐館的楊大哥,
主動協助解決住宿問題,
也毫不吝嗇地照顧異鄉學子的溫飽,
開啟我第一次吃越南菜的味蕾體驗,
生菜包裹著油炸春捲,
入口前先至魚露碟蜻蜓點水,
酸甜鮮脆一次給足。
巴黎都市人的高傲冷漠之外,
幸好有其他美好的人生滋味。
之後,斷斷續續偶有聯繫又失去聯繫。
2013年,時隔二十一寒暑,
在眾家人的協助下,
我與妻小以更夢幻的姿態進行兩個月的法國遊走。
透過定居巴黎友人幫忙,
以楊大哥名字拼音為僅有線索,
竟透過電話查詢系統又與楊大哥重逢了。
儘管彼此或身材變形、或髮色灰白,
我們對比出當年留存的記憶檔案,
正常或必要的短暫陌生,
比想像中更快溶解。
我們兩家人一起去了迪士尼樂園玩到午夜時分,
後來又相約巴黎19區Parc des Buttes-Chaumont 郊遊。
也來自越南的楊大哥阿姨和姨丈,
與我們在公園初次見面相談甚歡,
於是遊罷郊山,
隨即到阿姨家用餐。
阿姨家是棟突兀的舊式高樓,
是70年代法國趕建給越南、寮國、柬埔寨難民的棲身之所。
高樓在巴黎並不常見,
因此在此視野遼闊,
從客廳就清晰眺見巴黎鐵塔和蒙馬特聖心教堂。
巴黎鐵塔和聖心堂在夜色裡互相照耀輝映著,
也照耀著這群倖存者生死一瞬間的逃難歷程,
如今異鄉變家鄉,
在此安身立命的幸福追尋,
正為上世紀動亂書寫後續故事情節!
有著類似命運的眷村,一閃一閃在腦海中!#
僅有一個出入口的三重國小捷運站,
選擇對過往環境提出未來想像。
過河的溪石轉化成錯落有致的歇腳石,
或振翅、或佇行的鷺鷥身影,
多少透露些你我對環境的渴望!
附近光榮國中的前身是空軍防砲司令部,
三重國小旁則是已拆除殆盡的防砲軍眷村「建國一村」,
何處不見滄海桑田!
但對於舒適愉悅的安身,
肯定是千古不變的企求吧!
眼睛如明鏡,映照也反射。
目光似利刃,穿透或點化。
Arles France
淡水 紅樹林
來去鄉下住一晚,是日本收視率頗優的節目,個人推測頗優的原因不外乎:每個人親近土地的內在呼喚、與人真誠往來的渴望。那種不必處處設防的心,會是何等的自由!
這次高雄山區的採訪行程可算是《來去鄉下住一晚》的台灣版,不論帶路人洪震宇、社區夥伴、在地食材,清淡又濃重的真誠對待,既感動也無負擔。從風災、水災後,奮力一搏的氛圍不斷鼓舞著求生存的堅強意志,有世代居住的本地人,更有飄洋過海的新住民。
車程中,洪震宇常分享一些關於旅行的想法:「只是經過就會錯過,相識才有故事」(stay and story),讓我聯想到另一個旅遊頻道節目《一個城市,六個朋友》。有些地方令人流連忘返或一去再去,一是足以屏氣凝神、百看不厭的美景,要不然就是我有朋友在那裏的情誼。
走過那瑪夏、甲仙、寶來,「我會再來的!」清晰的聲音從心裡微微響起!
#文章之後,還有未刊登的遺珠照片。